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来自学人文学院,是同济大学二级学院。194360百科6年,同济大学创办文学院,至此确立了涵盖理、工、文、法、医五大学极陆院的综合性大顾用常至学完整框架。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1993年促初既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 中文名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外文名称 Tongji University : College of Humanities
  • 成立日期 2006年
  • 院长 刘日明
  • 书记 李建昌

院介绍

  1907年秋,同济德文医学堂始创,便设有德文科。1946年8月,同济大学在理学院内增设哲学、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三个系,理学院由此改名文理学院来自。1948年6月,祖差任假宪使香友官台哲学、中文、外文3系从文理学360百科院分出成立文学院;8各乡月又增设历史系,外国文义念候语文学系改为德国语文学系。当时的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文学院任教。

卷关  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同济大肉促降区沙才东湖次燃余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就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基本定位,即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激均足需况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继2005年获批外义巴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后,2007年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哲学学科入选上那呢独次校抗便海市B类一流学科开和六度建设计划;2012年获批哲学博统织否杂断士后流动站。

  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200多频领乡修这确部,发表论文近千篇形香矿国,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余项,许多成果受到学术茶联界的关注,如由欧洲思想促第哥伟督文化研究院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版5陈将0余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海德格尔文集》盾门装严非始普搞飞培(30卷)和《尼采著作全集述值照凯每判所振》(14卷)均已开始出版

  人文学院以传承同济百年文脉、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不懈求索,锐意进取,努力为人眼坚春续元冷投调压航文科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历史沿革

  1945年同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同济大学创办文学院。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至此,同济大学确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同济任教。

  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德交往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哲学、医学系,因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而未果,但重建同济文科和医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以及德国问题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此后随着文科系所的逐渐增多,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相继独立,1998年夏天,文法学院正式以院为实体办学。

  2003年4月起,为加快学校文科发展,贯彻落实学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文法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对学院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通过整合学校的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撤消了曾经为重建同济大学文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科学系,组建为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艺术)2个系,形成了以5个系为基础的学院框架。

  2005年,在国家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文法学院获得了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标志着同济大学在文法建设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形势下,2006年7月,学校决定正式结束文法学院的建制,按不同的学科领域,重新组建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学院现状

  人下答充势石吧本材文学院下设有哲学系、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中文系、文化产业系、历史学研究所等三级机构(校级机构);人文学湖或影群晶硫距断气房伟院各系下设10个实体性研究所(研究院):

  1、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下辖同济复兴古典书院);2、 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3、 当代哲学与未来文明研究所;4、中国现来自当代文学研究所;5、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6、古代文学研究所;7、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8、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9、媒体产业研究所;10、历史学研究所等。学院另设有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含心理治疗与咨询培训中心)、鲁迅研究中心、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诗学研究中心、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式招生(态阿形互宪美沉胜概时做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360百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B类一流学科),目前有10个博士点招生(中国哲学、古典学、外国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哲行讲乙裂宽假鱼间学等)。

  人文学既三苏管著树病治称料果院现有教职工(含行政办公人员都停岩老给身否介优等)88人,教师中有校特聘由却好效烧就等庆苏汉教授3人、教授20人、副教否好向授30人、讲师18人、助理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7人,外籍教师2人。学院聚焦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影理村原响力的知名教授和年轻学者。如从事德国哲学研究的孙周兴教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陈家琪教授经色手律般分针兴片己,从事艺术美学研究的万书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和古典学研究的柯小刚教授,从事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研究的朱大可教授、张闳教授,从事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马原教授,从事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的王鸿生教授,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喻大翔教授等。

  学院院长为孙周兴教授,副院长为万书土境学元教授、朱崇志副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为刘日明教授。其中,哲学系主任为柯小刚教授,中文系主任为张永山被抗族质沿进乐胜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为万书元教授。

  人文学院以接续老同济人文学科宁那抗亚区究丰光安底之传统为己任。将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创造明天的辉煌,为克天面怕殖体民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卫孔易精据修送司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院领导

  院长

  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1996年源完火半起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1999-2001年在德事仅满步守紧良罪元井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等;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等。

  书记

  刘日明,男,汉族, 1968年10月生,江西吉安遂川县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书记。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

  副院长

  万书元,男,湖北仙桃人。1981年1月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今长江大学)中文系,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1981年1月至1985年9月分别在荆州教育学院和沙市商业局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988年7月至2007年7月分别在东南大学社科系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工作。2007年7月调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至今。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第一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研究会常务委员,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访问学者,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

  朱崇志,男,山东临沂人,1974年生。2000年至2003年师从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攻读戏剧史与戏剧学,博士论文获华东师大"优秀毕业论文"奖。现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化、戏剧影视文学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哲学系主任

  柯小刚,字如之,号无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及《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道里书院山长,创办公益性质的道里书院网络读书会。曾访学德国、英国、美国。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

  中文系主任

  张永胜(笔名:张生)。男。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具体如下:1,硕士:文艺学专业2,博士:文艺美学专业

  文化产业系主任

  孙长初,男,1962年7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艺术考古学理论,曾从事文物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研究多年,擅长博物馆陈列设计和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定与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一文,先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新华文摘》全文或部分转载,并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教授

  教授特聘接受

  特聘教授

  孙周兴

  万书元

  张文江

  郭世佑

  教授

  刘日明

  柯小刚

  王静

  韩潮

  王国伟

  金乔楠

  孙长初

  张闳(张宏)

  朱大可

  张永胜

  王鸿生

  朱静宇

  万燕

  梁家荣

  谢志斌

  曾奕

  陈家琪

  徐卫翔

  人文学院历史悠久,成立于1946年,为沪上最早的人文学院;可惜1949年后即被撤消,后中断半个多世纪;重建于2006年7月,至今不足5年。学院成立伊始,即精心制订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几年内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专业设置

  人文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科技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一流学科),目前有10个博士点招生(中国哲学、古典学、外国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哲学等)

人才培养

  外国哲学博士点生源情况良好,每年招收10余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外国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刘在泉同学成为同济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文科博士毕业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

  2007年起,先后有外国哲学、美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2007年起,哲学、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先后有学生毕业,学生质量普遍较好,就业状况良好。

科学研究

  2007年成立欧洲文化研究院,整合有关欧洲(德、法)哲学、欧洲宗教、欧洲诗学与文学、当代欧盟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力量,打造同济文科研究的品牌。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在学界赢得很好的声誉。2009年成立鲁迅研究中心,与北京、上海等地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开展合作,已成为国内鲁迅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成立以来,共出版专著(译著)1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有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孙周兴教授、高宣扬教授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近50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2012年开始,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启动《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近二十项。

总体目标

  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创意文化、文化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我校人文学科总体布局。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和实施"欧洲文化研究平台"(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争取成为国家级哲学人文科学研究基础,参与我校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该平台计划中的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的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争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在现有学术优势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3-4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大力提升我院办学层次和学术竞争力。

建设指标

  学科建设

  以学校985三期和211工程学科建设为契机和抓手,构建"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参与"城市研究"平台的建设(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方向),进而带动和落实我院重点学科专业方向的发展,提升我院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即以两大平台各四个研究方向整合我院及相关院系的学术力量,凸显重心,实现学科交融与共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和建设,力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文化产业管理博士点。外国哲学和美学进入国内前十。力争形成3-4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同时,争取新设历史学系及博物馆学("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增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共75人(含3人行政返聘人员),规划编制100人,缺编25人,拟在五年内配置完毕。同时,将有系科进行整合,进一步集约师资力量,尽快补充和优化哲学系、中文系、文化产业系的师资配置,引进和吸收筹建中的历史学系(文物和艺术品鉴定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以各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中的海外学历比例。

  人才培养

  本科计划按"人文类"统一招生,除3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外,拟新设博物馆学(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专业,每年合计招收本科生150名左右。与本科新专业的建设相应,大力发展新兴学科硕士点,允许并且鼓励研究生导师在一级学科内跨专业指导,允许个别导师在人文学院内跨专业指导。发展并扩大博士生培养的规模,近期拟扩大为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和美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争取设置若干个专业硕士教育方向。

  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

  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可以加深中国对欧洲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欧文化的交流;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平台可以加深当代中国的自身理解,促进中国文化的通古今之变;城市研究平台能够针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学、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拟建的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功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文物艺术品市场方面为社会输送紧缺人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层面,争取每年举行五至十次国际性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吸收国际前沿学术理念;积极引进海外师资,提升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扩大留学生规模,由现在的二三人扩展为十几人并争取单独组班,同时争取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留学生学历教育模式;另外要积极输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究生留学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

  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

  构建两大平台的具体研究方向,欧洲文化研究平台包括欧洲哲学研究、欧洲基督教文化研究、欧洲诗学与文学研究等;城市研究平台包括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学生产、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研究、城市美学与文化批评等,形成学院学术研究的特色领域;全面推行研究所制度,整合研究力量;将外国哲学(欧洲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先锋文学研究)、美学(文艺美学、城市文化批评)和文化产业管理学(创意产业研究)设为学院重点发展学科,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把文史哲等长线专业做精做强,并大力发展新兴文科和应用文科专业,如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艺术品鉴定等,为学院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也可化解传统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本院学生可在二年内自选专业,前二个学年不分专业,实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加强学生的文史哲基础训练,三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全面构建留学生本科至博士的学历教育机制,打造国际化教学模式。

  修改完善我院本科人文类基础教育新机制,探索人文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打通的新方法。与我校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面向全校开设80门左右具有人文学科内在逻辑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系统课程。

  目标与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学术为中心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院、系教授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简化行政,净化空气,形成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中心,自由、开明、团结、务实的良好学术氛围。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人文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发挥我校对德(欧盟)交流的传统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加强外国哲学(德法哲学)、宗教学、欧洲诗学与文学等学科领域与德国及欧盟的合作和交流。逐步向全球开放教职(副教授以上职位),特别是要引进留欧归国师资和研究人员。 加强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增强国际交流中的主体意识。

  构建社会资助体系,寻求多渠道的社会募捐和赞助,做强我院人文发展基金,用于资助学术、奖教和奖学等。

学科建设

  博士后流动站

  同济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于2012年获得了博士后流动站设站资格,本学科点目前设有外国哲学、美学、中国哲学、宗教学四个二级学科点,以及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古典思想研究、建筑美学、欧洲基督教思想等方向。其中外国哲学二级学科点排名已居于全国前十名,近年来又在中国哲学、美学和宗教学上大力推进学科建设,进步迅速。哲学一级学科拥有以孙周兴、陈家琪为首的知名学者,形成了一支学术布局合理、年龄搭配合理的学术队伍,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取得众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

  博士点导师名单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联系导师

  中国哲学

  古典思想研究,现代汉语哲学

  林安梧,柯小刚,张文江,陈徽

  古典学

  经学研究,古典诗学研究

  曾奕,柯小刚,张文江,刘强

  外国哲学

  德国哲学,法国哲学,政治哲学

  孙周兴,冯俊,刘日明,陈家琪,赵旭东,韩潮,梁家荣

  宗教学

  欧洲基督教哲学,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

  徐卫翔,林子淳,谢志斌

  伦理学

  理论伦理学,应用伦理学

  陈家琪,曾建平

  科学技术哲学

  分析哲学,技术哲学

  王静

  美学

  艺术哲学,文艺美学,文化产业研究

  万书元,孙周兴,王鸿生,聂圣哲,黄昌勇,王国伟,孙长初,万燕,朱静宇

  文化哲学

  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文化史与比较文化研究

  朱大可,张闳,张生,郭世佑

  博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哲学:2005年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获得,2006年起招生。学科带头人为孙周兴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德国哲学: 孙周兴教授、Peter Trawny教授

  2)法国哲学: 徐卫翔教授

  3)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陈家琪教授

  4)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朱大可教授、张 闳教授

  中国哲学:201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为柯小刚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古典思想研究:柯小刚教授

  2)经学研究:曾亦教授

  3)现代汉语哲学:林安梧教授

  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中国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思想史、宋明理学、中西比较哲学。

  导师为柯小刚、曾亦、陈徽、陈畅、李欣、方用、谷继明、殷小勇等

  2、外国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国哲学、法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西方政治哲学与法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导师为孙周兴、陈家琪、徐卫翔、刘日明、陈君华、党永强、柯小刚等。

  3、伦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儒家伦理、中西伦理学比较等等。

  导师为陈徽等。

  4、美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国诗学(美学)、艺术现象学、建筑美学、后现代理论与文化批评等。导师为朱大可、张闳、陈家琪、孙周兴、陈君华等。

  5、宗教学:

  专业研究方向有:基督教哲学、比较宗教等。

  导师为徐卫翔、何小莲等。

  6、科学技术哲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等。

  导师为陈君华、党永强等。

特色书院

简介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创办于传统文化百废待兴之际,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协办还有兴业全球基金赞助。书院位於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环境古雅,人文气息悠远的同济大学。

课程设置

  讲座课程(大课):每周六下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

  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六晚上,在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举行。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2015年春夏学期课程表

  第一讲:导论(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二讲:《诗经》(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三讲:《尚书》(陈徽,同济大学教授)

  第四讲:《礼记》(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

  第五讲:《周易》(谷继明,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六讲:《春秋》(曾亦,同济大学教授)

  第七讲:《论语》(陈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第八讲:《史记》(吴小锋,同济大学讲师)

  第九讲:《庄子》(张文江,同济大学教授)

  第十讲:《荀子》(殷小勇,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一讲:宋明理学(陈畅,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二讲:《世说新语》(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三讲:《坛经》(方用,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四讲:古琴、京剧、昆曲欣赏(李欣,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五讲: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张轩辞,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十六讲:茶道(何心鹏Volker Heubel,德国学者,同济大学讲师)

  第十七讲:传统士人书画欣赏与临摹(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备注:每讲仅列大致范围,具体选读篇目或讲授内容由主讲老师确定。以后每学期将重复开设这些基本经典和实践修养课程,但每学期讲授不同篇目或不同内容。譬如《庄子》第一学期讲《逍遥游》,第二学期讲《齐物论》;书画第一学期讲书法,第二学期讲山水画,如此等等。

  兴趣小组活动安排:设经史子集四个读书会小组、书画小组、中医小组等兴趣小组,由辅导老师和组长根据参与学员的兴趣协调安排。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