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蜜袋鼯的生活习性
蜜袋鼯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属于有袋类动物,背部有一个叫做“蜜袋”的育婴器官,专门生产乳汁哺育幼崽。蜜袋鼯的习性很特殊,常常在树上建造巢穴,但有时候也会在地上挖洞居住。当蜜袋鼯感到危险时,会立即收缩肌肉,使自己呈球形状态,保护自己的软肉不受到攻击。
蜜袋鼯的生活习性对于它为什么会发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阐述这一点。
2、自卫反应
蜜袋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例如被其他动物追赶,或者被人类捉住等等情况下,会出现发抖的自卫反应。当蜜袋鼯感觉到身体不受控制时,就会抓紧一些支撑物或者物品,例如树枝或木板,用来控制自己的下颚和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头颅不受到伤害。
3、身体建构
蜜袋鼯身体结构柔软,背上有一块粘性很强的皮肤,可以抓住树枝或支撑物,避免摔落。但是它们的肌肉相对较弱,所以在遇到危险时,肌肉就会失去控制,使得身体不停地发抖,这种发抖的现象相当于蜜袋鼯在不停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整个过程中,蜜袋鼯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肌肉张力、心率加速等等。这些反应一起导致蜜袋鼯发抖的现象。
4、气温调节
蜜袋鼯为了适应环境,会调节自己的体温,一般会在4-10℃的地形上活动,同时也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活动,但是对于较高的温度,蜜袋鼯就不太适应了。在高温下,蜜袋鼯就会出现发抖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它们的心率、呼吸和新陈代谢,从而调节体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微循环,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失,起到保暖的作用。所以,当蜜袋鼯感到身体温度过高时,也会出现发抖的现象。
版权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sji1127@163.com